清明后的细雨染绿了江南,艾草凝着露水,护理系学生的白褂袖口也沾着晨光。为了传递代际温度。4月12日,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护理学院青年志愿者们与奉化滕头养老院院内长者共同开展——“青团结籽·温情传递”主题活动。当青翠的叶汁渗进糯米粉,年轻的手掌正托起苍老的手背——在养老院氤氲的蒸汽里,专业书上的“人文关怀”有了具体的形状。

活动当日,志愿者们携糯米粉、艾草汁等材料早早到场,与老人们围坐于暖意融融的敬老院活动室,在揉面、包馅、蒸制的烟火气中,年轻的手指握住布满岁月沟壑的手掌,时光的褶皱里便生长出春天的故事。

年轻人俯身学习揉面的力道,发现面团里藏着阿婆的温度——原来清明时节的思念,可以这般柔软又坚韧。苍老的手与年轻的手交替揉捏着青翠面团,空气中里飘散着清明时节的满室清香。传统文化在代际协作中传承,代际温度在传统文化中升温。

青白面团在阿婆掌心画着年轮般的圆,褶皱的指节推碾。那些被揉进艾草香的,何止是豆沙馅的甜?分明是老人对着空椅子,将‘团圆’二字反反复复练习了千百遍。青团黏住的是思念,是陪伴,是团圆。

蒸笼腾起的热气会模糊了血压仪数值,却让监护仪无法捕捉的孤独显形。学生递出青团时刻意调高的声线,与老人佯装'不嗜甜'却多要两个的举动,构成心照不宣的温柔博弈。原来静脉注射与手作青团,都是向生命输注温暖的路径。排列整齐的青团,恰似时光长河里闪光的坐标,标记着代际之间隐秘的牵绊。青年志愿者们正以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这场青团活动启发着我们重新解读护理的本质:将专业知识化作温热的掌心,托住每个生命下坠的时光。

这场青团之约最动人的成品,不是竹屉里碧玉般的点心,而是年轻人衣襟上沾染的艾草香,是老人眼角未拭净的糯米粉,是两代人掌心相叠时传递的温度。当黄昏的光线漫过窗棂,那些被重新擦亮的记忆,正和青团一起,在时光里温柔发酵。